🚩如何讓年紀相仿的手足和睦相處?🚩
先聲明一下,園丁醫師不是教養專家,只是分享我們摸索出來的育兒經驗。會寫這篇文章,是因為有次帶松果去上親子課,同班的一位媽媽偶然聽到我分享松果練習在馬桶上大便,小樹在旁邊加油吶喊的趣事。她問我怎麼讓老大這麼自發性地幫弟弟加油?她家有三個女孩,其中老大老二常常互相競爭、小動作也很多,讓媽媽非常頭疼。
手足的年紀相近,可以是一起長大的玩伴,但也可能瓜分掉爸媽的關注,同時也容易被長輩拿來互相比較。小樹和松果相差一歲八個月,當時我們希望手足間的年紀差在兩歲左右,就是期盼他們能成為陪伴扶持彼此的好朋友。因此我們的教養態度,也以發展兄弟倆的「友愛」為原則,不刻意強調「哥哥」和「弟弟」的主從角色。
✅先幫大孩子準備好:
松果出生前,小樹還不滿兩歲,我們利用繪本來幫助他了解弟弟即將來到我們家,先做好心理建設。松果出生以後,小樹對新來的小生命很好奇,但很快他就發現小嬰兒軟趴趴的,一點都不好玩。我們向他解釋弟弟會長大,能做的事會愈來愈多,等弟弟長大就可以和他一起玩。於是小樹好期待松果會爬、會走、會講話,對他達成的每個里程碑都很興奮。
✅讓大孩子覺得長大很棒:
家裡有了小baby以後,許多較大的孩子會產生退化現象,因為他們覺得弟弟妹妹的幼稚行為好像較能得到爸媽的關注。我會儘量撥給小樹專屬的獨處時間,讓他享有某些「特權」。例如帶著他一個人到便利商店,買個小零食(弟弟不能吃),他就會覺得長大了比較好。我們也會刻意讚美他象徵「長大」的行為,例如用杯子喝奶、自己穿鞋子、自己吃飯等等,讓他覺得長大了值得驕傲。
✅處理衝突:換位思考建立同理心
家長處理手足衝突的態度,對手足間的關係有很大的影響。我們讓衝突的兩方都有講話的機會,然後再幫助他們「換位思考」:
「小樹你為什麼打弟弟?」「弟弟搶我的玩具。」
「松果你為什麼搶哥哥的玩具?」「哥哥玩太久」
「小樹如果是你被打,會不會痛痛?」「松果你的玩具玩到一半被人搶走,會不會不高興?」
經過換位思考的過程,小朋友大都能較冷靜下來。接下來幫他們想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。
「松果你要不要問問哥哥能不能借你玩?」「小樹你可以跟弟弟說,數到二十就換你」
要小朋友說「對不起」很困難,最後他們願意來個抱抱大和解,就算是圓滿解決了。
✅尊重物權,建立舒適個人領域
小朋友過了兩歲以後,物權的觀念會愈來愈明顯,常常為了捍衛「我的」東西和同儕手足發生衝突。這種物權,不一定都是正確的,比如說兩人共有東西就必須分享不能據為己有。因此我們會劃定物權範圍:弟弟的生日禮物、聖誕禮物就是「松果的」;哥哥的禮物、零用錢買的玩具或學校獎品是「小樹的」。擁有者有物品的優先使用權,但我們也會鼓勵他們「分享、交換」,這樣才能玩到更多玩具。至於爸媽買的玩具就是「爸媽的」,借給他們玩,所以必須遵守遊戲規則,不然會被我們收回直到衝突化解為止。小樹松果也有自己專屬的陪睡娃娃和枕頭,雖然兩人共睡一床,但他們都知道彼此的空間是不容侵犯的。
✅你是我的隊友:手足同一陣線
雖然我們不強調「兄弟關係」,但是會強調「夥伴關係」。適時地讓他們互相幫忙,他們會產生對彼此的責任感。例如上面提到松果如廁訓的練的時候,我們請小樹「教」弟弟在馬桶裡大便,如果弟弟成功了,兩人都能一起得到獎賞。小樹當然不可能真的「教」,但是他就會去陪伴、去關心,松果大便成功小樹比他更驕傲。而小樹很怕自己一個人上廁所,我就請松果去陪他,松果就把「陪哥哥大便」當成自己的任務。只要小樹呼喚,松果就會立刻說「我來陪你了!」,然後盡責地關上廁所門坐在地上陪哥哥,還會隨時報告現況「媽咪哥哥還沒大好啦!」兩人在家打打鬧鬧,出門卻是一致對外,因為他們已經有了「隊友情誼」。
⭐最後,最重要的一點,無論手足之間有多麼不同,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(和長輩)❗不要比較、不要比較、不要比較❗比較他們的表現優劣不會激勵孩子進步,反而會造成手足關係無法彌補的傷害哦!